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群雄逐鹿,天下总体上分为三股势力,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
这一时期的故事异彩纷呈,时势造英雄,各类文臣武将在这样的战乱中出人头地,曹操,刘备以及孙权都有各自的人才,徐盛就是东吴的一员虎将,只是徐盛比起这个时期的其他豪杰,名气就要小得多了。
徐盛是三国时吴国的悍将,汉末乱起时他本来隐居江东,被孙权招纳后开始辅佐孙权。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在刘备伐吴时,跟随陆逊攻下了蜀军多处营地。
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胜多,再到后来徐盛献出智计,成功逼退了大举伐吴的曹丕,为吴国立下了赫赫功劳。按理来讲,这样一个人应该声名大噪,但徐盛的名气却不是很高,这又是为何?
展开剩余84%东吴战将整体关注度不高
纵观历史,这个时期被人讨论和关注最多的就是曹魏以及蜀汉,明明东吴在三国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政权,但是似乎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关注他,这是因为这三个政权各自的整体发展路线不同。
刘备走的发展路线是光复汉室,在面对其他军阀势力时用的都是一种正面迎击的风格。而曹魏俩父子走的是奸雄路线,对于不臣服的实力主动出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一种虽然霸道,但气势雄浑的风格。
因此,这两股势力在三国中历来是主要的敌对关系,有矛盾的两方是最能够吸引人关注的,不管是当时身处三国当中的局内人也好,还是后世的局外人,都不约而同将目光放到蜀汉和曹魏的争斗当中去,对于东吴都有意无意的减少了一些注意。
这也符合东吴的发展路线,东吴走的发展路线一直就是蛰伏路线,最不引人注意,在等待时机后给人背后一击。这样的做法让许多喜欢关注这段历史的人感到不耻。
所谓兵不厌诈,战场上并非不能用计,但像东吴这样用计用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兵家却是少见的,对于强大的曹魏,东吴很多时候不敢正面迎击,但对已经结成盟友的蜀汉,又在对方兵力空虚之时趁虚而入,背刺盟友。
所以很多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对东吴的态度要么是忽略,要么是厌恶,这样的态度也影响了别人对东吴战将的关注,比如许多人只知诸葛亮却不知陆逊、鲁肃,说起蜀汉和曹魏的名将,能说出许多名字,说到东吴却只知道周瑜。
东吴的许多战将、能臣都是这样,受到了国家发展路线的影响,整体的关注度都不高,徐盛在后世不出名也是可以预料到的事。
参与战役影响力不大
看一个将领是否能够出名,除了要看他的战功,他参与战役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徐盛的战功是很强大的,但他参与战役对三国时期的整体局势的影响都不大,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他就算没有参与这些战役,这些战役大概率也会赢。
就算输也不会输得很难看,二是他参与的有些战役赢了,对东吴有好处,输了会让东吴有所损失,但不管输赢结局如何,对于整体上的局势都不会造成太大的改变。
徐盛的经典战役就是曹丕三路伐吴的洞口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他及时组织好残余的军队抵抗,为东吴援军的到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如果不看这场战争的全局,自然会认为徐盛在这场战争当中居首功,但其实在这场战争中起到首要作用的是朱桓。
朱桓在这次战争中,以5000人大破敌军数万人,相比之下,徐盛的功绩就显得没那么夺目了,因此徐盛在这场战役中只是居于次要的地位。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洞口之战之前的濡须口之战,这一战中,徐盛出了他惊人的应急能力,为东吴减少了在这一战中的损失,但同样令人尴尬的是,这一战当中的首功是当时的主将吕蒙。
徐盛就这样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他在某些战争当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作用对于整场战争的影响力并不大。
徐盛没有主导战争的能力吗?并不是的。公元224年的魏吴广陵之战就是由他主导的。曹丕再次率大军伐吴,徐盛想出了一条妙计,那就是用木桩和苇席,一夜之间就建成了数百里疑城假楼,筑起了严密的的防守,让曹丕只能望江兴叹,悻悻而归。
徐盛成功逼退了曹丕的军队,守住了吴国,而且这次战争,吴国几乎不用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胜利。徐盛这次居功甚伟,然而,他还是不能成为三国时的头部名将,因为这场战役中决定胜负的最大因素不是兵力。
而是天险,魏国的军队本来就不擅长水战,这是曹操领兵时就得出的教训,只是曹丕要不顾一切,率领大军伐吴但正好遇到长江涨水,给他增添了不少劣势,加上徐盛的计策确实有用,只能大败而归。
除了一些主要的战役,徐盛还参与过征讨山贼和少数民族的行动,大都取得了胜利,然而,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却实在没什么影响力,可以说这些被征讨的山贼和作乱的少数民族哪怕一直存在,对于三国整体的局势影响几乎为零,徐盛参与这些战役,对于他个人来讲只是增添了一些战功,根本不能够提升他的影响力和名气。
缺乏有关注度的文学作品传播
很多人了解三国都是从《三国演义》这本书开始,《三国演义》这本书在大致上是符合历史走向的,但是他增添的很多戏剧性的改编也误导了许多人的认知。
同时删减增添了许多细节、人物、事件,表达了强烈的倾向性,成功地塑造和传播了仁者刘备、奸雄曹操、智绝诸葛亮等形象,后世的人大多数更能够看到这些形象,对于《三国演义》以及其他描写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作品中笔墨略少的人物,就会不熟悉。
记载徐盛的文学资料就不多,有关于他的文学作品也十分稀缺,在没有现代科技或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文学作品就是一个传播的主要媒介,徐盛没有相关文学作品进行传播,名气自然比不上被各类演义传记重点着墨的同时期的其他人。
徐盛本身没有太鲜明突出的特点是不被文学作品记录的主要原因之一。徐盛在当时之所以能够被孙权看重,是因为他勇武过人,但细想一下,当时几乎所有的名将都有这样的性格特点,当时有比徐盛更加勇武的张飞、关羽,哪怕徐盛在东吴算是一员猛将。
对于那些需要突出人物鲜明性格特点的文学作品来讲,没有太大吸引性。徐盛能文能武,可是在东吴还有羽扇纶巾的儒将周瑜,吕蒙也留下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美谈,徐盛这一特点又被显得不怎么突出了。
徐盛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将领,他战功赫赫,但这些战功并没有提升他的影响力,所以徐盛在当时虽然备受孙权称赞,但始终不能够成为决定局势的一等能臣,加上他不具备鲜明突出的性格特点,缺乏文学作品记载,因此才有许多人不知道他。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没有了
